北半球入秋以来,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奥密克戎的新变异株BF.7都在迅速席卷大批人口。这是奥密克戎BA.5变异株衍生的第三代亚型,相较其他类型的毒株,BF.7具有更强的传染力和扩散性,极易造成大面积传播。
更重要的是,有研究表明,BF.7可能是目前为止免疫逃逸能力*强的变异株。
换句话说,早期接种过新冠疫苗的人们,面对免疫逃逸越来越厉害的变异株,正变得越来越形同“裸奔”。
在免疫逃逸能力越来越强的新冠变异株面前,就连**剂次的加强免疫针似乎已经有些不够,美国、新加坡、以色列等**已经开始为民众接种第二剂次的加强免疫针。
在世界范围内,对于绝大多数的疫苗品种,所谓加强免疫针一般是指在头两次常规接种后的第三次接种。如今提出的第二剂次的加强免疫针,则意味着要打上“第四针”。
在近期国内举办的一些会议上,也有主办方作出了如下规定:如果参会者**剂次加强免疫针的接种时间超过3个月,则需要在参会前接种第二剂次的加强免疫针。
而就在9月4日,康希诺的吸入用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获批作为加强针被纳入紧急使用。
抛开“第四针”或者“加强针第二针”的绕口名词,倒不如将其理解为新冠疫苗的定期接种或重新接种。
而对于所谓的第四针,或者说第二剂次的加强免疫针,多名专家认为,考虑到接种的成本和收益,无论是何种剂型和技术路线,目前都暂时没有必要推动普通人群进行接种。
亦有专家表示,由于我国不少人接种新冠疫苗的时间已经比较久(超过180天),体内中和抗体下降很多,细胞免疫也同步下降,根据大量的回溯研究,各种**代疫苗都是这样,因此都需要再接种一次新冠疫苗来提升体内免疫水平。
变异株BF.7带来的全球感染狂潮,足以说明基于原始毒株研制的疫苗保护效果已经大打折扣。另一个事实是,无论哪种新冠疫苗,其在人体中产生的免疫力都会随时间衰减。
英国卫生安全局的一份研究显示,同源接种第三针辉瑞疫苗后,对Omicron无症状感染的保护率*初达到65 - 70%,但在10周后便下降到了45 - 50%。加强针对重症的保护力更持久,接种第三针辉瑞疫苗后,对Omicron重症感染的保护率为92%,在10周后仍保持在83%的高水平。
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当前是否需要接种第四针(额外加强针)新冠疫苗,再次提高疫苗的保护效果?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的科学界和医学界已经讨论了好几个月,甚至近一年的时间。早在2021年12月,流行病学专家曾光就在公开场合表示,伴随着新毒株的出现,不排除人们需要第三针、第四针,甚至第五针的加强针的可能性。
而在2022年9月16日,CCDC周刊发表研究文章提出重要判断:疫苗是结束新冠大流行的关键因素,“几乎可以肯定,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内接种第二剂加强针”。
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表示,目前的困境是缺乏数据证明第四针的效果。新冠毒株变种更替的周期越来越短,即使可以在临床中获得一些数据,但流行毒株的类型很可能已经改变。临床试验得到的数据可能无法反映现实的保护效率。
而且Ⅲ期临床试验需要到有疫情的地区去做,“现在各地区人群的免疫背景完全不同,放到有疫情的国外去做没有意义,结果不体现在中国人群、自然感染率非常低的人群中,疫苗到底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可能没有什么代表性。”陆蒙吉说。
以每年定期更新、定期接种的流感疫苗为例,“每年做出来这些流感疫苗,它的保护力到底怎么样我们也无法准确预测。按经验只是推荐给60岁以上或者有基础疾病的人。只有一年的流感季节过了,你才知道疫苗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只推荐为高危人群接种额外加强针(第四针或第五针),它在声明中指出:“为卫生工作者、60岁以上人群或免疫力低下者接种额外的mRNA疫苗加强针可获得一些短期益处。支持为健康年轻人群接种额外剂量的数据有限;初步数据表明,对年轻人而言,益处很小。”
由于额外加强针接种后的随访时间有限,无法就接种后的保护持续时间得出结论。世界卫生组织得出上述建议,基于的研究全部来自mRNA疫苗。就国内上市的几款新冠疫苗而言,还没有实验数据说明其额外加强针接种后的保护效果。
作者注意到,目前以色列、新加坡、美国等不少**已经开始为民众接种额外加强针。
而在我国香港地区疫情*严重的2022年3月,香港特区政府就公开宣布,接种第三针疫苗的时间间隔从6个月缩短至3个月,并建议免疫力弱的人士在接种第三针疫苗3个月后再接种第四针。
上述**和地区作出这项决定,主要根据是人群的免疫水平及额外加强针的免疫效果。
疫苗科普专家陶黎纳表示,接种第四针会对预防重症和死亡的效果有一定提升,但是提升能够维持多久并不知道。即便接种第四针,对预防感染的提升依然相当有限。
老年人属于感染高风险人群,更易转为重症。从目前来看,国内老年人疫苗加强针的接种率还远远不够。
据北京日报,截至8月10日,我国老年人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5.6%,加强接种率为67.8%,低于美国(92.1%、70.7%)、德国(91.2%、85.9%)和日本(92.4%、90.3%)。
医疗博主庄时利和对作者指出,“在谈第四针之前,先把之前那些(老年人接种率)补上去这才是当务之急。”
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接种第四针,因此不打算 接种的小伙伴可以提前了解一下。
二、没有接种过第三针加强针的人群,已接种的人不需要再次接种。
第四针的本质是异源接种的免疫加强,已经接受同源接种的不需要再次加强。
三、之前已经遵照程序接种了两次灭活疫苗,疫苗生产于国药中生北京公司、国药中生武汉公司以及北京科兴公司其一。
1对疫苗中活性或非活性成分以及生产中可能接触到的物质过敏者,此前对其他同种疫苗有过敏反应的人。
2. 之前接种其他疫苗发生过严重过敏反应的人(如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
3. 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的人(如横贯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症、脱髓鞘疾病等)。
4. 因各种原因诱发的发热人群(炎症、感冒、感染),退热观察一段时间方能接种。
6. 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
有不少网友认为,多加这道防线没必要,甚至诞生了一些“阴谋论”。
但在新毒株逃逸感染的当下,只有尽可能降低感染风险,才有可能把新冠隔离在人类社会之外。
其实大规模的疫苗接种距离我们一年之久,更多是针对原始毒株起到保护作用,对于变异的新毒株来说,这层保护衣正在变得薄弱。
中国疾控中心在 China CDC Weekly 上发表一篇观点文章,题为 Perspectives: Vaccinate with Confidence and Finish Strong。文中阐述了对新冠疫苗第四针接种必要性的理解:
由于新冠无法通过自然免疫或当前任何一种疫苗形成群体免疫,因此需要全民接种疫苗来实现个体保护。
因此,全民加强免疫,之前没有进行同源免疫的人群补上第四针,对于结束新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以色列总理发言称,新的“第四针”安全可靠,接种后抗体可以提升至原来的五倍。
而在以色列卫生部开展的一项针对医护人员的“第四针防护效力”研究中,两种疫苗的第四针均可将接种后 3 周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水平提升 9~10 倍,活病毒中和滴度提升 10 倍左右,还可显著提高于加强针接种后 5 个月时已消失殆尽的 Omicron 株活病毒中和滴度。
数据显示,第四针不仅有效降低50%的奥密克戎感染率,还极大地降低病重率与病死率。
香港的张文宏医生3月7日发文称,香港第五波疫情已有死亡病例1561例,其中94.7%为年长者,91.3%未完成疫苗接种。在所有病例当中,完成两剂接种的病死率为0.04%,未接种疫苗的病死率为1.25%,病死率为接种疫苗的31倍。
目前的中国,据统计还有10%的人缺少相应的防护。而这10%可以通过第四针的到来查缺补漏,也是在抗疫攻坚战中“收网”的关键。
对于老年朋友来说,接种第四针更为重要。老年人相比于年轻人体质更弱,免疫力低下,如果被病毒入侵,即使是毒性降低也有感染重症的风险。
有些区域老年群体未接种的覆盖率高达60%,加强免疫的覆盖率更是低于30%,重症感染风险大。
并且在新一轮感染后涌现出很多无症状也无后遗症的感染者,小部分原因是病毒的毒性降低,更多原因是有了第三针加强疫苗作为“**屏障”。
无论新冠进行到哪一步,为了与病毒赛跑,我们都要以积极的心态坚持抗疫,接受免疫补强。
在试点结束后,会尽快展开对于其他地区的布局。尤其是在患者来源主要为境外输入的当下,提前筑好“第四针”的防御壁,阻断新毒株的逸散式传播和针对老年人高发的急症、重症,至关重要。
防疫太久,每个人都想回归正常生活,疫苗接种是关键。
有些人在网络上晒自己千方百计逃避疫苗接种的信息,晒全家未接种的信息,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得意之情,实在是想不痛哪里来的优越感。
在平时随波逐流确实不好,但在疫情仍未彻底解决的当下,我们更应该积极响应**的号召,用疫苗做到真正的“全民免疫”,而不是羡慕境外的放任自流。
中疾控发表于 China CDC Weekly 的观点文章这样写道:
“成功的结果将是值得的,疫苗是顺利摆脱大流行的关键。”
接种疫苗原则上是自愿的,及时接种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也是对身边家人、朋友的负责。
如果身边有之前因故不能去接种而错过接种的人士,或者心理上有相应抵触的人士,应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疏导规劝,疫苗并没有那么可怕,尤其是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有所保障。
经过多地的试点,有案例显示,少部分人会出现呼吸与肺部的问题,但这类患者本身就有免疫缺陷,有风湿病等免疫紊乱的人群不建议打疫苗,但这类病往往藏得很深,在注射前需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
在注射时,也需要注意注射位置的高低,以及注射后不要剧烈运动,有可能引发长期的肌肉酸痛,不利于恢复。
总而言之,接种疫苗方便生活,也为防疫进一步得胜利做助推。
在新冠不断更新迭代得当下,更需要作为群体一员的我们给予配合,付出努力。
责任编辑: